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灵魂栖息的最后家园

发布时间:2020-09-08     发布人:本站     点击:

 
       《鬼斧神工》连环画是中山遗韵丛书——中的第一部。

       中山是一个地名,它最早出现在《左传》这本书里。有人说:地名是当地历史文化的存储器!这话说的很对!从古至今,地名的形成,随着时代变迁、朝野更迭、权力交替演化而来。每个时期的特征都会在名字里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痕迹。追古朔今,数典忘祖,恐怕是中国人情感里最不能原谅的事情。

       我们脚下,是我们每日流连眷顾的城市,还有我们熟悉的山川河流,不同时期它有着不同的名字和叫法。作为符号这些名字有的已经不留痕迹的被人们遗忘了,有的只存在于史书之中,只被少数人记住。当有一天,中山这个称谓或者叫符号,走近了我……它最初的模样?它曾经历了怎样的过往?好奇心驱使着,我开始注意它了。

       打个比喻,人小时候都会有小名或者乳名,这个名字记录的是人最初的状态。对中山的了解,就是一种没有杂念和欲望的本真的状态,所以这个了解的过程就变得很自然很纯粹! 

       找寻一座城市渐行渐远的记忆。

       应该是对这套丛书最好的注释。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山王陵赫然洞开,中山这个神秘的王国掀开了尘封已久的面纱,在世人面前展露出了它瑰丽的面庞,激励着人们感悟历史,憧憬未来。中山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千乘之国,是排名在战国七雄之后的第八雄而被记录载入史册的。

       远古,有一支叫做白狄的古老部族,从昆仑山迁徙到陕西北部绥德、洛水一带,逐水草而居,繁衍生息。周初,白狄族开始向东迁徙,并翻过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在鲜虞之地筑城设都,依附于晋,因城中有山,故名为中山国;白狄族是华夏汉民族先人之一,以尚白,性格强悍,行动敏捷著称于世;它的版图西邻云代,东接沧赢,燕南赵北,西有太行山,东有华北平原,就是现在保定的大部和石家庄一部分。

      中山国第一个都城始建于今河北唐县西北的粟山。第二次建都在顾,就是今日之定州。第三次建都于河北灵寿。在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之中,中山国为燕赵的历史抒写了绚丽的篇章。它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所欺而变强,为强国占领又复生,其不屈不挠、顽强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见。在强国包围之中发展经济、壮大自己,跻身与强国之列,其经济和文化之辉煌令人刮目。这些史实足以证明,中山人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出土的文物里可以看到,中山之地经济繁荣,农业兴盛,手工业酿造业十分发达。出土的青铜器上有着娟秀美丽的中山篆;它的服饰华丽优雅。史载:中山国多匠人,作奸巧冶,多美物。中山人"仰机利而食",商业活动已相当普遍。交通和商贸带来的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制陶业、木制业、丝麻业等均为中山国的重要经济部门。铜器冶铸和铁器冶铸工艺很高,技术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山王墓出土的长方形铸铁大盆,重达126.4公斤,其铸件之大、用铁之多在国内发现的战国铁器中绝无仅有。刻立于公元前四世纪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国碑碣文化的开山鼻祖;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错金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平面设计图,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列尺的建筑图。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错金银青铜器及器物上镂刻工整的长篇铭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华丽风韵。这个闪烁着璀璨光泽的艺术王国,只存在了200多年,就神秘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朝野更替,硝烟飘散,古韵依旧。静夜细思,大千世界变化万千,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是需要坚守和传承的!中山之地有闻名于世的曲阳石雕;有与黄金丝绸媲美的宋代名瓷定窑;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保定快跤;正是在中山之地上衍生、发展、继而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宝贵的遗产。中山遗韵丛书名字由此而生!

       曲阳石雕--作为国务院批准录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中国传统现代民间石雕的重要代表,它存在的意义不单单是一门单纯的石雕手工技艺,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国人的智慧。怎样保护和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它的难度和深度,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举一个例来说,茶道兴于中国唐代,却衰于清代。到了近现代,它被日本发扬光大,致使全世界都认为茶道是日本的传统文化。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传承保护的重要性。这也是这套丛书所要寻找的精神内核!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灵魂栖息的最后家园! 
 
       中山王始于中山国,其国王姬厝始称第一代中山王,几经废除和重建,其君主都称为中山王爵之一。到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其庶子刘胜为中山王。此后后世皇朝也屡有封中山王爵者,其中较为有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封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为中山王。可见历代君王对中山二字的尊崇! 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计有48人被封为中山王。如果再加上琉球的中山国王,应该是48十1!

       琉球之名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隋代。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以琉球群岛散布在大洋中的状态而言,谓之琉虬,非常形象。然而古代中国都将龙作为华夏帝王的象征,史官写史多有忌讳,所以《隋书》就将它改为同音的琉求。明朝建立,正值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战。明太祖知悉,诏云: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要求他们,息兵养民,以绵国祚。果然三王就罢战息兵了。足见当时中国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权威。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统一征服山北山南,中山国定都首里城。明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使者携诏书到达琉球,赐名琉球,建立册封关系。同年,琉球派使者朝贡中国,确定君臣关系。洪武二十五年(1392),琉球王国主动请求赐人,太祖赐闽人三十六姓入琉。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从琉球的中山国开始,琉球王国为了与明朝通商,成为明朝的附庸国。国都首里城的宫殿,全部按照中国元素建造,宫殿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琉球人没有姓,只有名。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正式向琉球王赐“尚”姓,从此琉球人与中国人一样才有了姓。从明洪武五年(1372)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直至清朝光绪五年(1879),日本强行废琉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一直都是延用汉文书写。

       琉球实为中国的属国。长达五百年之久的交往历史,直到琉球被日本吞并后,这种交往才告终结。
 
       2019年年底《鬼斧神工》连环画定稿,11月6日琉球岛首里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将首里城王宫,世界遗产烧成了一片瓦砾。对于中国人来说,琉球岛有太多的并未曾远去的故事,琉球王宫对于琉球人,好比中国人心目中的故宫。中国人对“琉球”的感情当然比日本人对“冲绳”的感情更深厚。不仅是地理上琉球岛离中国更近,而是它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时间跨度更是在千年以上。

       这火烧的人心痛。

       著名诗人闻一多曾用诗歌的形式铭记这种切肤之痛,诗人哭诉着离开了母亲怀抱的儿子之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
诗曰: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关注琉球岛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许是中山遗韵丛书下一个挑战!

       一个又一个的世界遗产被烧毁、遗失、忘却。

       因为我们不知道意外和明天,那一个先来。

       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剩下的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