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收藏 >

名人手上的文物都是天价,民间古董只能贱卖,公平吗?

发布时间:2021-10-22     发布人:本站     点击:
       收藏界对一件藏品的态度,是发自骨子里的“双标”,哪怕完全一样的古玩,在不同的人手里,所获得的待遇那是天壤之别。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藏友,手里有套大开门的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他自己去送拍结果只能是流拍,10万元左右的价格都卖不掉。然后花了钱找了某位圈内“名人”合作,打出“名家旧藏”、“传承有序”的口号,却成功拍出了上百万的高价。然而,利润大头都被别人赚走了。
 
       这样的事情在收藏界比比皆是,反映出一个畸形的现象:名人手上的文物都是天价,民间古董只能贱卖,到底合不合理?
 
 
       普通人手里如果拥有一件精品古玩,其实历来都只能发挥出它们的文化价值,却和经济价值沾不上边。之前我接触过国家文物商店的古玩商,他对文物征集的往事娓娓道来,实令人感叹不已。
 
      改革开放前,国有文物商店征集了大量的民间文物,现在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相当一部分都来自民间。那时候你家里如果有一件古玩,就只能卖给文物商店,这是唯一的渠道,因为卖到别的地方算是投机倒把,是违反国家法律的,也没人敢要。
 
       改革开放后,外贸收购部都是限时发号,抢不到号再珍贵的文物都卖不了。然后伴随着古玩价值的发掘,全国开始出现古玩市场的雏形,一批“地下文物”大量出现。那时候,所有文物都会得到合适的价格评估,并不是网友们调侃的“500元加一面锦旗”。
 
      但随着盗墓、走私之类的文物犯罪愈发猖獗,对于民间文物的态度不再是按市价收购,而是不停的做“思想工作”,尽量避免金钱交易。于是,民间精品开始转向部分有背景的私人藏家手里,因为他们能给予这些藏品“合法性”。
 
 
       法律的限制,再加上赝品的泛滥,长此以往,民间收藏逐渐丧失了话语权,会钻空子懂规则的玩家,熟练掌握了那套“海外回流”、“传承有序”的规则,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只会老老实实搞收藏的那批玩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藏界火热,自己却是“精神的富翁物质的乞丐”。
 
       于是我们看到,拍卖会上年年破纪录的那些天价藏品,无一不是“名家旧藏”,因为这里面有个逻辑:购买名人的藏品有“保障”,不管是真的有流传记录还是编出来的故事,至少他们的名气就代表着“合法流通”。
 
        你看那姓刘的、姓马的、姓杨的还有国外安思远、大维德等一众名人,不知道花了多少钱让各大媒体给自己宣传,就是为了那个“头衔”。安思远旧藏的一件公认的赝品,都能拍出300万高价,海外回流的珍贵文物,动辄拍出上亿天价,但民间不管多开门的一件藏品,得不到“认证”,就只能干瞪眼。
 
        试问这样的收藏环境,跟大家所说的“眼力为王”真的不矛盾吗?
 
 
      有人说“名家旧藏”就是贵,那是有道理的。很多名人都是传承好几代的家族式收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世代积累,也有些名人背景深厚,购买他们的藏品就是安全,完全不是鱼龙混杂的民间收藏可比的。
 
       此论调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名人效应”在各行各业都适用,他们的影响力也有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但“唯名人论”成了唯一的标准,那就十分不合理了!
 
       富豪们掏巨资购买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的书画,这无可厚非,因为这些大师级人物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流派,在各自的艺术造诣上达到了巅峰,看中的就是他们的名气,这样的“名人”是毫无问题的。
 
       但瓷器、玉器、各种珍玩杂项,为何也要讲究“名家旧藏”呢?传承上万年的玉器文化,是名人们创造的吗?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历代官窑,是现代人发明的吗?那些专家、收藏家们,一面说着“眼力为王”,一面又只追捧“名家旧藏”,是否太讽刺了呢?
 
 
       说到底,追捧所谓的名家旧藏,为的就是那个传承有序的“身份”,只不过是给藏品合法交易一个台阶下,往更深层次来说,如今专家们的鉴定水平已经大幅度落后于时代,所以只敢认那些明面上的东西,鉴定民间藏品只能用保守狭隘的思维,一味的否决!
 
       当一件瓷器拿出来,正常人都会从器型、胎质、釉色、包浆到流传痕迹,用历代高手总结出的经验来判定真假。而如今为何却要拿一个“传承有序”来说事?
 
       真正“传承有序”的文物,可谓是万里挑一,毕竟古人不会闲的没事干,派专门的史官记录一件器物流传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除了考古出土的文物,不需要证明。其他流散于市场的文物要怎么证明?只能靠眼力经验去验证!
 
       这就是收藏的意义所在,去伪存真,拿能力来说话,可如今那些天价拍品,所谓“传承有序"基本都是编故事!比如某外国家族收藏100多年的唐宋瓷器,那前面还有一千多年的传承脉络怎么不说明白呢?还有某男子在英国杂货店1英镑淘到的南宋官窑,摇身一变成为天价拍品,外国地摊就能淘国宝,中国就不行,为啥?
 
 
       当收藏早已“变味”的时候,人们不再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实战、打基础,而是把手段都用在炒概念、抱团忽悠、收割韭菜当中。
 
       当某些专家喊出“民藏%99都是假货”的时候,其实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掌握了话语权,黑白可以任意颠倒。人们追捧的不再是一件器物本身的文化价值,而是它背后代表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人贵物也贵,人贱物也贱”!
 
       每一件藏品,无论在谁手上,只要是真品,就一定是传承有序的,无非是我们不了解其中颠沛流离的过程而已。现代社会讲求平等,收藏界却堂而皇之用一些“不平等”的借口来贬低民藏,更加剧了文物流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