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 > 书法 >

王劲松

发布时间:2022-12-04     发布人:本站     点击:

 
       王劲松,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东台市作协主席。
 

 
千秋翰墨,书况意人生
 
——著名书法家、散文家王劲松印象记

 韩丽晴

        笔墨里有春秋,有人生诸多隐秘的小小的欢欣,行云流水间,似能感受到笔墨纸砚与汉字的前程往事。这是汉字书写的魅力所在,也是写字人沉湎于其中的乐趣所在吧。王劲松对书法艺术冷静、淡然但又执著的追求,体现了当下文化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寻觅。

          ——采访札记

 

        与王劲松难得一见,他忙。即使偶尔一会,彼此皆行色匆匆。每次见他之前,我都想要好好听他说说,当初是如何走上书法这条路的。说到底,是我喜欢与人对谈时,能收获点让自己进步或者豁然开朗的宝贵启迪。但在劲松这里,偏偏不得。

       其实这样说,不完全正确。人与人之间的启发,又何止于促膝而谈,何止于坐而论道。有益的促进,纵然只有三言两语,纵然成年累月不遇,一样可形成深厚的交流,重点在于两个字:领会。

        领会这个词,特别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凝聚着儒道释本质的内涵,有形与无形交相辉映。这与劲松擅长的书法,有同工之妙。


       毛笔书写,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很高地位,称作是中国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我从王劲松的书法作品里,努力去观察和领会他书写的道法精妙之处,去体会他书写时的心境。

        王劲松的书房和微信皆取名松竹堂,松与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久永恒的吟咏和表现主题,由此可见,王劲松情志高远。我有时观摩他的字,从中似能读出松与竹的味道来,是那种传统读书人的味道,正直、正派,又淡泊明志,充满正能量。

       字与人,内在有种神秘的关系。自东汉末期起,字如其人的观念就深入人心了。王劲松的字,得到过众多文化名人的关注和评论。可惜,在我们有限的几次聊天中,他几乎没有提起过自己的习书之心得体会。这样其实也好,越是沉默,值得人寻味的东西或许越醇厚。这也比较像他的为人,平和、低调、从容,与他字的风格倒是接近,结字沉稳,笔法自然。

        这八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大有深义,做到不易。


        先说结字,非常有学问。有次正看劲松的字,来了一个懂书法的朋友,我们便对着劲松的几幅斗方议论开来。

        我说,你们做学问研究的,特别讲究师承,讲究名门正派,但在我看来,任何书画作品,更重气息,就像人交友一样,气味相投,则交。否则,不相往来。字也是这样,上面浮着一种气息,气息正,便是好字。

        对方赞成。他说字写正确了,写端正了,笔画顺序对了,位置摆布得美观,这就是你说的气息是正的,就是好的书法作品。

        再议论起当下书画界的种种现象,话题便越发开阔,各种奇形怪状的审丑喧嚣尘上,现在爱动不动就讲创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几千年的积淀,要创新很难,再说有那个必要吗?其实能把东汉后期往后的书法理论传承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中华文化财富。
 

    接着,再说自然。

       我们边谈边时不时看一眼摊在桌上的劲松的斗方,友人指着其中一幅字,说:你看这些字的结构,布局沉静,笔触流畅,字迹都是活的,而不是刻意模仿古人的碑帖,这是笔法自然,也是气息正。

        觉得他言之有理。想起以前在某本书上看到过启功的观点,他说:我一向不赞成把写字说得那么神秘,现在有许多说法,把写字吹得太神了,搞得太神秘,人家谁还敢学呀?



        确实是这个道理,书法本来就是与衣食住行同样重要的事,在古代,人们将书法与礼教、数术、乐器、驾车、射击并称为六艺,读书人掌握这六项技艺是基本才能。为什么到了现在,我们一定要把其中的书法拎到虚空中,何必让人因为它的高冷而回避对它的学习呢?书法,不应该只属精英,而应当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一项基础内容。

       恰巧劲松有幅临《快雪时晴帖》的字在侧,正好借此说事。王羲之当年也就只是因为大雪刚过,为了问候朋友,便随手写了一便条托人递到对方府上。仅此而已。但这二十几个字,成了中华书法瑰宝。再说他的《兰亭序》,也只是记录了某个好日子里,几个朋友在兰亭那个地方闹酒的风雅事罢了。



        所谓艺术,一定是从生活出发,有着世间的烟火气,有着人生的各种滋味。席勒那句话说得特别到位:艺术的目的,就是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好的书法艺术也应该是这样,激发人的审美情志,唤起人从精神上与之产生共鸣。

        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劲松的书法,已是积德行善之举。

        有时心浮气躁,看看劲松的几张斗方,也是遣兴。特别喜欢看他毛笔的笔梢在宣纸上带出去的墨汁痕迹。这是毛笔书写不同于临碑帖的生机所在,就像看到一个人风中微微飞扬的发丝,只觉眼前的这一位,是气韵生动的。此也为书法的味道。

       好的书法以及别的艺术作品,应该都有这种抚慰心灵、提升审美境界的作用。关于书法的审美,我在王劲松一篇名为《手感》的散文中看到下列文字:键盘敲出的文字,字迹工整之至,只是没有神采;排列有如侍卫,只是活气尽消。而手写的文字有如清人包世臣所云“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手工的字容易印证曾经的喜怒哀乐,更能细腻地表达生命中曾经有过的一些痕迹。
 


       他的这节文字,出神入化地说出了中国毛笔书法的精微之妙,也充分体现了他在中国古文化中浸润已久的艺术修养。文字中随之荡漾出一种静谧的美感,特别养心。

       也曾有人为劲松抱不平,说以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应该获得更大的名声,只怪他淡泊名利的心态拖累了他。这也不对,有时所谓的名声,只是当下热闹的大动静而已罢了。而真正的艺术积累,经得起时光检验,即使岁月滚滚如洪流,那些真正的艺术其光芒也难被时代掩盖,并且泽被后世。

       王劲松非常聪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同时又有一颗质朴的心,这是真正的聪明。如果只取其一项,要不然易过于圆融失却个性,要不然就易过于书生气失却通达,皆不够具备怡然行走于这个复杂社会的能力。爱好艺术的人,自己本身就是艺术。这句话道破了艺术家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有时读他的字,会想到他的经历。

        他在企业当过一把手,在乡镇当过一把手,在党报当过一把手,现在是当地教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一把手。总之,是一个深深浸在红尘俗世中的人。而书法,作为一项审美功能远远大过实用功能的艺术,比较远离世俗,他在这两极之间自如行走,倒也自在。生活,也是一门艺术。无论白天多忙多累,再晚到家,一定要大书案前临张帖才能入睡。

       王劲松是真正把书法当作丰富生活、修为人生、满足心灵抒怀的人,喜欢看他的书法,有种端肃宁静的美。也喜欢读他信笔拈来的的感悟,古意美意扑面。比如“临窗独坐,以书为伴以笔为友”,“在住宅附近的树下走动,有时适逢雨后,水珠从枝叶滴落,打湿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王劲松散文写得好,业内有名的作家。作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晓人性,他的书法艺术中,有他的生活经验,融入了他的人生体悟。所谓人生气息浓厚,意指是人性的,是人情的,是世事的,是文化的,也有内心的率性。既然字如其人,言为心声,便不能否认我笔写我心,字从心出。所以,劲松的字,有正大气象,似带着古人的足音,又融入自己观测世相的理解,有丰富的意蕴化于字里行间。

       我有时想在他笔锋的转承起合之间,能找到那么一点答案,但远远找不到,这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也是前面提到的两个字,要细细领会。

        记得有一次,四五个朋友小聚谈事,只是水果和茶烟,他很少喝酒,烟抽得密,一会儿烟灰缸里就成果丰富了。席间大家说话兴致高了,不免越发自如起来。劲松笑着说了句,我其实是个腼腆的人。我至今记得这句话,是因为觉得这句话有他阅世的聪明在里面。而他的字,与此也有相通的灵性蕴含其中,却无机巧。尤其他的隶书,笔法方正,体现出了几千年前古人事刀雕之刻之的果断和古意。
 

        修改此稿时,正好看到王劲松发的微信,是他录的朱履贞学书捷要,其中提到: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可只求形似,若循墙依壁,只寻辙迹,则疵病百出。我直觉此语甚好,便点了赞。之所以觉得好,不是仅从学书技法上而言,而是觉得这是人生走向豁然开朗境界的一种方法,书法从来就不只是书法,汉字的笔画之中,有大乾坤,有大气象,你有多大的胸怀,笔画之中便能造出多大的天地来。这是我对中国书法的信心。

       在书法界,王劲松声名鹊起,多次参加国展获奖;他比较具有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数次参加社会公益,进行作品捐赠。可谓德艺双馨,德与艺,这就是书法家的大乾坤,大气象。这才是当下书画界值得大力传承和弘扬的精髓。

       没有直接与王劲松聊过书法,记得去年看过一节他谈书法的文字。他比较欣赏黄公望的一句话,说“画不过意思而已”。此语我也特别喜欢,充满禅意。宗教画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王劲松喜欢这句话,是从书法的法理上来理解的。他说,意,不变,是法;思,变,是想法。一个常,一个无常。没有想法的书画家常常在常识之中,而艺术往往在常识之外。

        此语,已显大家气象。

        意思,有无穷无尽的释意,恰如千秋万代的笔墨纸砚,值得时时去领会一番其中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