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 > 书法 >

杨凤存

发布时间:2020-04-21     发布人:本站     点击:

 
       杨凤存,1952年出生于山东阳谷,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景阳冈书画院院长。多年来,对书法艺术执着追求,临池不辍,2001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受教于沈鹏、刘炳森、林岫、吴善璋、言恭达、曹宝麟、薛夫彬、周俊杰、李刚田等书法名家,精心研习二王,兼及他家,书艺大进。其书法作品,雄浑大气,且又秀丽多姿,很有书卷气。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其中四幅书法作品分别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多幅作品被韩国、日本、新加波等国内外单位和个人收藏。
 











书法创新贵在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景阳冈书画院院长     杨凤存  
 
      内容提要:美,是人类的追求,书法创新亦然。当今,书法形势大好,但也存在不少不利于弘扬书法美的因素。笔者认为,美要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美要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美要有扎实的功底,美要具有深厚的学养,美要体现自然。
 
       美,是人类的追求,书法创新亦然。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书法艺术出现了连年的书法热,可谓盛况空前。各种规模,各种样式的展览,目不暇接。各种书法专业报刊、典籍等有关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层出不穷。各画廊和拍卖会炒得热火朝天。各个流派、各种面貌的作品竟相亮相。从高等学府到民间村落,从专业书家到业余作者,有上亿人为书法艺术消得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其中,不乏卓有建树的书法家,他们坚持传统,努力创新,功力深厚,屡有佳作,令世人瞩目。这一切,说明书法美的魅力,吸引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追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然而,在大好形势下,我们还应看到不足的一面。近年来,一些外来美术思潮影响到书法界,出现了一些新的审美动向和创作趋势。如现代派、先锋派、墨象派、表现派、构成主义、书法主义等。这些新的创作现象,最大特点是注重个人感受和外在形式,主要表现自我,重一时情绪。有些作品和观点轻视技巧或摒弃规范,与传统书法的延续性、可读性、社会性和讲究内在品质的锤炼大相径庭。动辄否定一切,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自我膨胀。加之我国书法实用功能的退化,书法基础逐渐萎缩,由毛笔到钢笔、由钢笔到电脑,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市场功利主义的腐蚀,传统的书法美,在一些书法作者头脑里几乎成了空白,书法创新的正确观念又未确立,所以在创作起来存有很大的盲目性,致使不少劣质作品充斥社会,给人带来不快之感。难怪有人说:对那些横眉怒目,伸臂蹬腿,笔画浮于纸面,毫无功力,且自誉以丑为美,缺陷美、狰狞美,实在不敢恭维。个别书法家写出来的字,过一段时间自己都不认得,歪歪斜斜,别人不敢在家挂起来,小孩戏称不如自己所为。还有的流行书风,不是“流行”而是“流形”,把审美低俗化。


 
       那么,我们的书法创新什么算美?怎样达到美呢?对此,历史的各阶段说法不一,书家也各自有各自强调的层面。不过,我们从书法历史的长河中,还能找到共性的美,大家都认可的美。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与同道共勉。
 
       美要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当每一个书家完成一幅作品创作后,无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那么到底美不美,不应以己为标准,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应该让大众给以定评才对。正如一个厨师做了一道菜,好吃不好吃,得让顾客下结论,因为作品和菜都是让别人看和吃的。如果自己的东西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承认,只有束之高阁,留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论其价值也就微不足道了。
 

       纵观整个书法发展史,凡是体现大众审美意识的,必将得到社会的尊重,且流芳百世。反之,将会大浪淘沙,挥之以尽。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就在于他的书法审美情趣符合社会大众的生存观念及美感。他的书法语言:有自由发展的解放性,又不超越规矩;既有潇洒优美的造型,又不妩媚艳俗;既中和端庄,又有跌宕奇妙,诸如此类兼容的美学成份,使人看到了艺术性和社会效果的交融,人格境界和价值取向的契合。当权者极力推崇,社会民众乐意接受。曾有一段故事,说的是一位老太太,上集市去卖扇子,开始一直卖不出去,后来王羲之给她在扇面上题写了二十多把,结果扇子瞬间一售而空。由此可见,王书在当时是多么深受民众的欢迎,现在人们还时常把他的《兰亭序》等精品挂在墙上,品味欣赏,学王书的人比比皆是。欧阳询八体书法,在大唐不仅负有盛名,且远播高丽。历代大家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倍受世人的尊重,当楷模学习,关键是他们将自己的创作与大众的审美需要融为一体。当今,有的书家头衔很多,地位也很高,但民众硬是不买他的账,其作品连看都懒得看,还有的书家在报刊连篇报道,曾几何时,便销声匿迹,问题在于脱离民众。
 
 
       作为一个有出息的书家应该清醒地看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着我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文艺发展和繁荣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书法家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书法家只有把自己的艺术追求融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功能中,才能真正体现自我价值。在个人创作追求中,多注意社会功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如果单纯的追求标新立异,以狂怪、猎奇为宗,创作的作品民众看不懂,视为“密电码”,看之如读天书,还有什么社会效应,何言之美。
 

 
       美要符合对应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早期我们的先哲将其称为“阴阳说”,即二者同存于道中。文字是人们体悟大自然产生的,必然受这种规律的支配。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立,形势出矣。”这种自然中的阴阳二气,即是对立统一,构成了书法从古到今总的指导思想。书法艺术的笔划、结体,篇章、用笔、节律、风格等,均依照这一原理进行运动。我们常说的,疏与密、白与黑、大与小、浓与淡、疾与涩、行与留、收与放、曲与直、方与圆、断与连、粗与细、正与侧、藏与露、肥与瘦、提与按、轻与重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即是一画之中,如横、点,都有阴阳之分,起笔为阳,落笔为阴,章法布白也可分为多种阴阳组合。所有这些阴阳组合,都处于对立统一状态,其相互转化运动,像八卦变化莫测的组合一样,可以构成无穷的姿态。就单一的横画为例,起笔、落笔已构成一组阴阳运动,起笔藏锋中又含有先左后右的阴阳互动,落笔护尾又包裹先右后左的阴阳互动。运笔中的一波三折,提按互变,提中有按,按中有提,若提若按,若按若提,更是阴转阳,阳转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字势偃仰有致,跌宕起伏,美就出来了。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强调双方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运动无穷。我们很多书家,忙于搞创新,忙于搞变形,费尽心思,疲于劳作,终不得进步,甚至越变越离谱,越创越不像样,苦苦找不到门径,就是没有很好的把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谁认识了它,利用了它,谁就胜利,反之就会失败。正如有人说,哲学是书法的灵魂,是非常有道理的。

       辩证法认为,矛盾讲对立,讲变化,尤其讲统一。书法是一系列的矛盾运动,我们在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时,要把握一个度,制造矛盾又要化解矛盾,使其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创作时,不要过于偏急、失衡,顾此失彼,应统筹兼顾,在对立变化中求统一,只有统一才会和谐。纵观书法史,从汉唐第一阶段提出的“中和之美”,中经宋元明第二阶段的发展变化,到清朝第三阶段再度强调“中和之美”,实践证明,和谐,均衡,法度,韵律平和,节奏适中是书法的规律,是永远有生命力的。古时以狂草著称的大家怀素晚年总结自己的创作时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具也。”悟出了“中和之美”的道理。此后的作品,一改过去那种任情无度挥洒的书风,循规蹈矩,自然平和,几近王书风格,久久品尝,回味甜香。君不见,现在党中央提出“构造和谐社会”,国人一致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世界提出“构造和谐世界”,又得到各国的拥戴。这足以说明,和谐是人心所向,物之所宗,艺之所遵,“笔墨当随时代”,此中之道,不可不察。现代书法家多强调对立、极端、变态,不和谐,强调独立开放的个性,并强调与之对立的视觉语言形式,必然失范。作品粗疏、浅薄、混乱,毫无美感可言,此举也不会长久。

 
 
      美要有扎实的功底。一幅好的作品必然体现深厚的功力,技术到位。如果线条浮漂,单薄微弱,结构松松垮垮,字势没精打采,必定是下品、劣品。古典书论中,书法点画讲求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等,要求的是笔画线条的立体感,力量感。书写过程中圆润厚实,柔中有刚的笔画称之为“棉裹铁”,遵劲老到的笔画称之为“万岁枯滕”,说的都是功力的体现,没有功夫是不会出这种效果的。而对缺乏书写运笔功夫,软弱浅薄的笔画,则称之为“死蛇烂鳝”。书法的结构美讲求的是处理好汉字笔画、部首、部位之间的大小、疏密、向背、朝揖等,既矛盾又同一的关系。篇气讲求是一气贯底,和谐自然。好作品要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生命意态和情趣,有高超的神采。须知,要做好这些,没有严格的训练,不下苦功是不行的。技法和功夫是通向艺术形象的桥梁和纽带,舍此便不能完成。唐代孙过庭云:“巧涉丹青,功亏翰墨”。离开了书写功夫之美的书法作品,即使笔墨龙飞凤舞,也不是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当今,我们一些书法作者,受不健康的流行书风的影响,急功近利,心情浮躁,坐不下来,下不了身法,耍小聪明、小心计、小技巧、小谋略,在很短的时间使作品产生新变,“重形式,重表现,轻质感,轻内涵”。不断出现的新鲜形式给人带来的是审美陌生,不断地转换、替代,却没有持久的可能。“书法快餐”出现的快,消失得也快。须知,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面前,能够真正的深入很难;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略有创新更难。古代书法长达几千年,技巧的变化是相当缓慢的。那些在继承的道路上下苦功夫、笨功夫的人,投入很多,见效甚微,但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令人肃然起敬。
 
 
       与其它艺术相比,书法的技术性是极为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书法语言中技术含量的多少更是判断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之一。书法的技术性不但是法度、功力与秩序的具体化,还包含着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规定性。既是书法得以生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积累、提升、传播艺术,使之走向完美化和社会化的重要保证,更是书法审美意念的集结和支撑。这是书法的规定性,给书家以手写心的表达途径设置的一道天然屏障。如逾越,下苦功临摹古代书法经典是“不二法门”。那种欲摆脱技法的磨砺,徒在精神上呼唤创新的书家,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经典书家,经典作品是灯塔,是路标,是驿站,是一种超越的目标。每一幅经典作品都是一座艺术的高峰。我们只有把这些经典消化了,才能创新,否则便是空谈。
 
 
      美要具有深厚的学养。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葩,每个卓有建树的书法家,必须具有高深的文化积累和丰厚的学识修养,这是决定书法艺术高下和价值的重要方面。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书法之所以为世代人尊崇,从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们背后的不同的人文情景:玄学大盛,文人精神逍遥的追求,忠臣义士的儒家人格,饱受磨难的坦荡文人的心胸和器量。虽不求工,而文化韵味充分溢于纸外。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书法文化的展现史。书法作品,直接体现作者文字学的功底,诗词修养,审美的追求,意境的高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书法家大多数对传统的文化学习不够,更不可能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受到儒、释、道精神的训练。这就带来了我们对传统经典的解读能力的不足。比如大家学习王羲之书法,如果不知他深受玄学的三大支柱周易、老子、庄子的影响,如何去理解王羲之的作品呢,理解不了又怎能学到真东西呢?
 

 
       因为没有文化修养,前人的好东西非但学不到手,创作起来还会惹出很多笑话。中国书协副主席林岫说:“翻开当代出版的各类展览、大赛的作品集,浏览一下参展者、获奖者,甚至某些特邀作者的书法作品,随处可见的文字错误和因为缺乏文学修养而造成的诗文理解等失误,说明提高书法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的问题,还没有唤起书界的足够重视。”同时,她还列举了不少存在的问题,如书法作品的文学内容单调重复,到处似曾相识;抄录前人或时贤的诗词张冠李戴,阴差阳错;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误用;自撰诗词在声律、韵法、句法、章法,甚至在构意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病症。这都是因缺乏文化修养所致。
 

 
       现在中国书协提倡自作诗自书法是很对的,如果老是抄唐诗宋词,文化岂不显得太乏味了,况且书写的内容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古代大家的书法作品大都是自作内容,很少抄录前人。一件好的作品,不仅字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内容也要让人得到启迪和醒悟,要自作出高水平的诗词等内容,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要想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提高艺术水平,除了练好技法之外,还要加强“字外之功”,从政治、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古汉语、写作等方面认真学习研究。苏东坡曾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腹中有书气自华,只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尤其是道德修养,才能丰富书法内美的含金量,使人的性情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
 

 
 
      美要体现自然。自文字创制之始,自然万物即是取法的内容。古人传述仓颉造字的情形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众美,合而为字。”古人正是强调从万事万物中感受宇宙整体的结构关系,又在书法用笔、结体、布局之中表现这种感受的。大书法家张旭在谈到自己的书法创作时说:“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其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得其神。”老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此处的天地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这种美在创作中表现为象,换言之,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入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反映自然界的天趣。如卫夫人《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均弩发;竖如万岁枯滕;捺如崩浪雷奔……”。用自然美的事物来说明书法本身的线条、结构、章法的抽象美。如索靖《草书势》中云:“盖草书之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由此可见,书法艺术与大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书家崇尚自然,纵情天地山川,收尽奇峰打草稿,便在笔下出自然。西晋陆机说:“笼天地于宇内,挫万物于笔端。”书家把在大自然吸收的灵感、激情用于创作,出了无数动人的佳作。王羲之“放浪形骸”的人生哲学体现在《兰亭序》中,既是文学上的“取会风骚” 而后寄情山水,又是书法上的“本乎天地”而后形诸笔墨。于山水间情感得到彻底净化,变得真实;于笔墨间情感得到尽情宣泄,以至畅神。
 
 
 
       在书法艺术的表达上,更要自然而自然。从心态上讲,要放松,“散怀抱”,“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贵在适意,只有无所用心的表达方能契合客体的自然天性,达到主客体的水乳交融。近代包世臣把具有“天成美”的书法作品叫做神品,并列五品之首。如他说:“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古代大多数书法家的名作都是油然而生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在他们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率意的天成美。李白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云:“天真烂漫是吾师”,均说的是随意自然。

 

 
       随意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不过这里所说的随意,并非平空的随意,是在大量积累后的随意。看似不经意的书法,却融合了技巧,想象力以及作者精神生活和审美要素等,而成就的一种东西。随意的书写是必要的,因为不打开感觉的闸门,书写不可能使主客体充分交融。然而这必须是在极为严格的训练之后的随意。这种训练的严格性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同时对笔法、空间的准确控制与精神生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磨合,这时的随意书写,才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要使我们创新的书法作品得到完美,首先要有大众意识,经得起社会的考验。二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灵活运用。三是苦练基本功,舍得花大气力。四是强化文化知识的修养,丰富内美。五是吸取大自然之美,放松心态创作,以实际行动营造艺术的春天。